top of page

心理動力諮商與牧靈

許德謙牧師 /博士

美國Graduate Theological Foundation心理學博士
香港精神分析學會會長

許德謙牧師 /博士

About the Course

一、 課程目的:


本課程着重擷取自廣義的「心理動力學取向心理治療」(psychodynamic psychotherapy 或精神分析心理治療, psychoanalyticpsychotherapy)中主要流派的理論及技巧,包括:弗洛伊德學派(Freudian)、榮格學派(Jungian)、客體關係 (Object Relations),再融入近二十年發展出來的聚焦情感的「加速體驗性動力療法」(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, 簡稱 AEDP),期望與建基於基督宗教靈修傳統「聖依納爵神操」的靈性指引(spiritual direction, 簡稱 SD) 模式,作出溝通對話,初步建立一套幫助心靈陪伴者從裏到外(being & doing)及其神學信念皆和諧貫穿、表裏一致的諮商牧靈系統,務求在這價值混亂的後現代世界,開出一條以基督為中心的心靈關顧出路。


精神分析的理論向來深奧難明;講者期望藉著臨床案例、日常牧養的掙扎、及親子人際的互動等生活性例子,讓學員將書本知識帶到日常生活及個人成長中。


整合心理治療和基督宗教不是純感性的事情,亦不能只是實用主義,解決了問題就算了;乃更要與聖經、神學、當代思潮對話接軌。華人教會牧養深受一些未經批判、似是而非「屬靈觀念」薰陶多年,造成對不少心理治療理論,產生不必要的抗拒及衝突。故本課程要求學員慎思明辨,情理兼備地,對將會涉及的不同學科(神經科學、靈修神學、精神分析、聖經神學等)的專有名詞,作出翻譯、互相比較及對接。學員要有心理準備可能要面對「認知失調」及傳統福音派信仰被衝擊的時刻,仍得懷抱及忍耐一段拆毁之後,未知如何重建、前進的沮喪光景。



二、課程目標:


•通過小組組員的誠懇回饋,初步實踐默觀精神分析的聆聽(contemplative psychoanalytic listening)

•初步學習全人投入於陪伴過程,感受及消化來自個案的各方面衝擊

•初步學習借用七個經驗的管道(7 channels of experience),留心情感及聖靈的流動,捕捉瞬間即逝的轉化力的痕跡(glimmers oftransformance) ,印證/否證個人主觀的屬靈直覺

•初步學習解讀每分每秒反移情:關照陪伴者個人早期創傷及缺乏[內在醫治]*,抱持當下的我[通過屬靈操練]

•通過屬靈操練和內在創傷的關照,初步經驗一個表裡一致(congruent)、兼顧「我所是」和「我所作」(being & doing)的整合的信仰.牧靈諮商科課程大綱-P.2/7心理.靈性治療模式(integrated psycho-spiritual therapeutic model)的建立,遠遠不止讀懂理論(theory)和純熟地移植西方技法(technique),乃是整個人由裏到外的轉化(transformation from inside-out)。

•初步學習用精神分析的詞彙思考及透視個案的心靈世界,並對個案作出初步的概念化(preliminary case formulation),但同時保持靈動及修正的空間;留心聖靈的工作與情感的流動間的密切關係;願意謙卑地容許陪伴經驗回來修正我的神學(聖父觀、聖靈觀及人觀、教會觀等)——由下而上做神學(doing theology from the bottom up)

• 以十架神學為中心,初步學習容許陪伴者個人自戀的障礙被拆毁[相信每個破碎及脆弱的地方都是聖靈臨在轉化的契機],並儘量用人文及社會科學的言詞,將玄秘的屬靈語句翻譯出來,將虛假的屬靈權柄解魅(disenchant);但同時謙恭地留心個人[陪伴者及個案]指向上主的自我超越的渴望(desire for self transcendence)

•初步學習覺察及善用正面的移情( positive transference) ,連繫道成肉身的上主( incarnate God),臨在於陪伴者——不亢不卑地作為一個上主的施恩具(means of grace),服侍眼前的個案。

•掌握個案不同信仰階段及,如何對成長造成阻抗(resistance)

•初步學習覺察及應對出現在陪伴的過程中的錯謬的神學信念(壞鬼神學),如何化妝成光明天使般的宗教防衛機制(religious defence)

•初步學習在不同學科領域術語之間的溝通和翻譯[精神分析、靈修神學、聖經神學、神經科學、及依附理論],以求互相批判及印證(cross-criticized &-verified)

•將基督徒常掛咀邊的愛的命令/口頭禪轉化為治療性干預(translating attachment language into clinical interventions)

*我的內在醫治模式,關注早年創傷,但並不是根據 Sozo 或 David Seamonds 的模式,而是比較多參考 IFS( internal family systems)及object relations。



三、上課方式:


閱讀報告、小組個案研討&概念化 (case formulation)、小組聆聽活動



四、課程要求及評分標準


  1. 課堂出席、積極參與討論 (30%)

  2. 小組報告(50%)

  3. 個人反省報告(20%)



bottom of page